暑期社会实践拉开大幕,实践“热门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迎来了全国一支支大学生队伍。作为扎根凤阳本土的高校,安徽科技学院组建了国家级实践团队——20余名师生利用暑假时间常驻小岗村,除了通过“思政课大篷车”服务小岗村的孩子们外,还为各地来小岗村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开设以传承“小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思政课。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科技学院距其不到30公里。近年来,两地之间开通了一趟特殊的班车。每逢周末早晨,会准时出现这样的场景——挂着统一胸牌的大学生从中巴车上下来,走进村里开展各种志愿服务。这一持续近两年的志愿项目,被约定俗成地称作“周末思政课大篷车”。
为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安徽科技学院系统化推进与小岗村的战略合作,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依托小岗村红色教育资源,联合开展思政教育,传承“小岗精神”,积极探索“校村”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大手牵小手,“周末思政课大篷车”开起来
为方便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小岗村开展研学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安徽科技学院开通双休日往返小岗村的班车,并根据学生每周的支教选题,遴选指导教师全程参与。2023年至今共运行43场次,累计参与师生近万人次。
这些大学生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书法练习、声乐填词、武术舞蹈等素质教育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小岗村的村规民约,从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
学校相关部门对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大学生开展集中培训,严把教学活动的政治关。集体培训之外,各课程教研小组还认真打磨教案,模拟试讲,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
“我们会结合小学思政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2023级畜牧专业乔占虹负责声乐班教学,不久前教孩子们学唱《如愿》。在她看来,孩子们能感受到歌曲中传递的温暖与力量,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进而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课余时间,乔占虹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聊天,进行思想交流。“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希望学好音乐,将来能把小岗村的故事唱给更多人听,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支教的价值——为孩子们点燃梦想的火种。”
外国语学院2023级的杜心怡负责书法班的教学,她常常通过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孩子们感受文字承载的家国情怀。比如,“在教授‘国’字时,我不仅讲解了字形结构,还通过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国’字里包含的‘玉’代表着珍贵的国土,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不久前,她设计了“小小梦想家”主题活动,鼓励孩子们用书法记录下自己的理想,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实现梦想。“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书法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让小岗精神传承“活起来”
当年小岗村18位村民一起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对于改革开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带头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世。为了抢救这段宝贵的历史,安徽科技学院组织师生实施了“大包干”带头人口述历史影像采集工作,制作影像光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其“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充分认可,两个国家馆均收藏了该光盘。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20届毕业生王德清如今在一家央企的宣传部门工作,他曾经采访了关友江、严付昌等11位“大包干”带头人以及7位已故“大包干”带头人的亲属。
“作为辽宁籍学生,我对凤阳方言有理解障碍,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顺利听懂了采访对象的话,并配上了精准的字幕。”王德清介绍,在团队集体努力下,40余小时的原始视频资料被精心编辑成时长3小时的成片,大家度过了近百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我们被‘大包干’带头人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所震撼,也深刻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此外,安徽科技学院成立了“小岗精神研究中心”,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到小岗村常态化开展研学活动。学校每年牵头召开“小岗精神研究年会”,交流分享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该校一位思政课教师表示,“小岗村的红色资源及改革实践已成为我们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校还组建大学生艺术思政课团队,将小岗精神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与艺术手段相结合,与青年思想特点相结合,原创打造并由师生主演的舞台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
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的张圆圆参与了该剧的表演和编剧工作。“通过沉浸式表演,跨越时空,我们真切体会到1978年农村的真实环境,深刻认识到当年按下红手印,需要何等勇气与担当,更加理解这一重大抉择的历史意义。”
为了共同传承好小岗精神,学校还常态化遴选聘请“大包干”带头人、驻小岗村企业高管、村致富能手、村“两委”成员等担任校外兼职思政课教师。同时组建小岗馆所业余讲解团队,让大学生成为小岗精神的讲解员,每年动态遴选培训优秀志愿讲解员30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的讲解工作。
“每一次向观众讲解沈浩书记3次被小岗村民摁手印留下的故事,感动观众的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受到一次洗涤。”讲解团负责人、外国语学院2022级的赵晔介绍,为提升自身讲解水平,自己系统研读了《中国农村改革发端实录》《沈浩日记》等书籍,深入学习了“大包干”的历史。此外,坚持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仪态,手机录音后反复修正讲解语言。针对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等不同受众,设计了不同的讲解方案。
在赵晔看来,团内有些同学当初只是抱着完成实践任务的心态加入进来,但在深入了解沈浩书记的事迹后,开始主动阅读小岗改革史料,将讲解工作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追求,这种集体共鸣让整个团队形成了“以讲解淬炼信仰”的共识。
服务“三农”志向“立起来”
在与凤阳县及小岗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安徽科技学院组织5个项目组入驻小岗村,围绕小岗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等制定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
学校发挥农业学科的专业优势,组建49支农业科技团队,帮助小岗村发展相关产业。团队中的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农业新质生产力。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杨丽萍带领学生为当地玉米相关产业进行技术攻关,从玉米播种、授粉到收获、品质分析,学生们和老师一道冒着烈日下地,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学生实现了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接受了深刻的思政教育,在心田播下了坚定“三农”工作的种子。
此外,“数字小岗技术团队”通过入户采集,完成4400余名小岗村民基础信息录入,建成小岗村民基础信息数据库,提高小岗村数字乡村治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在和美乡村建设实践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党的惠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主动服务‘三农’事业。深挖小岗村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助力小岗村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安科-小岗”双向奔赴的思政育人模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股市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