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盘活闲置资源,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金点子”。从“租”出治理活力到“改”出充电车位,再到“变”出健身小镇、“种”出爱与温情等,天津基层以“绣花功夫”将闲置的“边角料”变为服务的“新空间”,用一场场“微更新”兑现着居民的“大幸福”,探索出资源盘活与社区治理的双赢之路。
闲置资产“租”出治理新活力
天津日报记者 韩爱青 赵煜
废弃闲置多年的地块“起死回生”,改变环境的同时还给社区带来维修资金的保证,读者在“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留言提到的还迁小区物业费缴纳不足的困境,被津南区八里台镇潘家洼村党总支彻底解决了。
“搬进楼房环境是好了,可有时候公共部位坏了,维修资金凑起来比较慢,看着心里着急。”潘家洼村村民老张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还迁小区居民的共同感受。
一边是从农家院落搬入现代楼宇的居民没有养成有偿享受物业服务的消费习惯,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不高、公共维修资金短缺,一边是空置的房屋和菜市场空地长期未能有效利用造成集体资源的浪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在潘家洼村党总支的工作日程中成了解决居民期盼与小区治理的关键点,盘活“沉睡”资产,解决小区维修资金难题,还能丰富居民的菜篮子,改善居住环境。
党群服务中心楼下长期空置的房屋,以及6号楼东侧荒废多年的菜市场地块,属于潘家洼村与中义村共有。潘家洼村党总支与中义村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后达成共识,两村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共同推进招租事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闲置资产盘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党群服务中心楼下的房屋成功出租5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万余元;6号楼东侧菜市场地块与承租人顺利签订租赁协议,预计年收入可达15万元。
“这笔钱,我们明确将专项用于小区物业的各项维修开支和环境卫生的清整工作。”潘家洼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强调,盘活闲置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增加的集体收入将直接转化为维修反应的提速、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小区环境的洁化、美化,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变化,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
老旧足球场“变”成健身小镇
天津日报记者 黄萱
“家门口只有一个老旧的足球场,还荒废多年,实在太可惜。”被东丽区无瑕街居民吐槽的这个老旧足球场属于一家企业管理,只供企业员工使用。设施陈旧、功能单一,加上长期闲置,几乎就是一座“废弃”的场地。
当记者将“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留言转给无瑕街道后,街道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足球场所在的企业,启动场地改造计划。最终,在7700平方米的空间内,闲置场地升级为包含1块11人制、2块9人制的标准足球场地,还同步联动旁边的泰和羽毛球馆,形成了一个健身小镇。“现在下班约邻居踢球太方便了,草皮新、灯光柔,设施特别贴心!”一位居民满意地说。
如今,泰和羽毛球馆与足球场互为补充,为市民提供了多元、便捷的运动场景。从“闲置荒地”到“全场景活力空间”,精准回应了居民对高品质体育设施的期待。
社区“死角”“改”出充电车位
天津日报记者 黄萱
在城市社区内,总有一些长期闲置的“死角”,久而久之成为小区环境的拖累。南开区广开街居民在“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留言中提到的同仁里垃圾地,就是因为闲置形成的“死角”。
同仁里“死角”原来是小区的绿地,因为管理不到位,居民随意倾倒垃圾,成了小区难治的“死角”,反复清理反复堆积。
街道公共管理办公室灵机一动,决定清理后安装充电桩,“抢占”这片绿地,不给垃圾留空。街道和社区在新生空间增建车棚并安装了两组共计18个充电口的智能充电桩,让居民告别了“飞线充电”的麻烦与危险,实现了“下楼即充”的安全便捷。
“半亩心田”“种”出爱与温情
天津日报记者 张家民
“以前这地方荒着,现在成了‘宝园子’,我们既锻炼了身体,还能给邻居送菜!”津南区双林街道津铁惠苑社区志愿者张桂荣阿姨擦着汗,手里还攥着刚摘的生菜。近日,社区“半亩心田”项目迎来丰收季,这块由闲置平台改造的菜园不仅种出了新鲜果蔬,更种出了邻里情。
社区居委会的二楼平台长期闲置,而部分独居老人、残障居民买菜不便,不少居民还盼着有个邻里互动的空间。“不如把平台变菜园,让资源活起来!”项目一经提出,就有十多位居民主动报名当志愿者。
此后,志愿者们轮流照料菜园,翻土、浇水、施肥样样上心。每次收菜后,大家都会分拣打包,挨家挨户送到社区的特殊群体家中。如今,“半亩心田”不只是菜园,更是社区文化阵地——居民们在种菜时交流技巧,收获时分享喜悦,偶尔还办个“小菜市”,多余的蔬菜供居民免费自取,社区氛围越来越热闹。这种“自给自足+精准帮扶+邻里互动”的创新服务,让社区更有温度。
股市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